疾病防治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原因及分类

2017年09月20日12:09

    脑卒中是我国排名第一的致死和致残原因。我国每年约有200万新发脑卒中患者,且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

    脑卒中主要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也叫脑梗死或脑梗塞,是由于供给大脑营养的血管闭塞,导致该血管供应的大脑区域因缺血、缺氧而坏死,从而出现这部分大脑区域支配的身体功能障碍,表现为说话含糊、偏身无力麻木等。

    目前认为,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原因有以下3点。首先是血管壁本身的病变,主要是由于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疾病引起的动脉粥样硬化。其次是血液成分改变,由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高黏血症、高纤维蛋白原血症、血小板增多症等疾病导致血液中的成分增多,血液变得黏稠,容易形成血栓堵塞血管。第三是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当患者的心脏功能差、泵血能力不足、血压过高或过低等情况,都可能导致脑血流量下降、血液流动缓慢,诱发血栓形成。

    那么,缺血性脑卒中如何分类?大脑的血管供应主要分为两个系统,前循环系统和后循环系统。根据不同的循环系统闭塞所出现的不同症状,可以对缺血性脑卒中进行分类——

    完全前循环卒中 指一侧前循环血管完全闭塞所出现的症状,如偏身无力、偏身感觉障碍、双眼同向偏盲。若为优势半球损伤,可出现失语;若为非优势半球损伤,可出现定向障碍。

    部分前循环卒中 指前循环部分血管闭塞,症状类似完全前循环卒中,但不出现所有症状。

    后循环卒中 指椎基底动脉系统闭塞,可以完全或者不完全。症状包括交叉性瘫痪、头晕、行走不稳、双侧肢体无力伴意识障碍。

    腔隙性梗死 因大脑小血管闭塞引起的症状。由于血管较小,所供应的大脑组织有限,故症状一般比较轻,仅表现为一侧肢体轻度无力、麻木或走路稍有不稳。

    另外,根据病因不同,缺血性脑卒中还包括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穿支动脉闭塞性卒中、其他原因所致的缺血性卒中及不明原因的缺血性卒中等。

    在治疗方面,根据不同的病因和发作形式可采取不同的方法。急性期最有效的治疗是溶栓和取栓治疗,恢复期则可根据病因分型制定二级预防方案。若患者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应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预防血栓形成,并服用他汀类降脂药物。若患者为心源性栓塞,则需明确心脏原发疾病,给予华法林等抗凝药物,并对原发病进行治疗。若患者伴有颈动脉狭窄程度超过70%,且狭窄血管是疾病发作的责任血管,根据情况还可以选择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或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此外,降压、戒烟、适当的体育锻炼也有助于降低短暂性脑缺血的危险。

摘自上海大众卫生报

关于网站|意见反馈|网上投稿|法律声明

主办:江苏省卫生统计信息中心(江苏省12320管理中心)

版权所有:南京市卫生信息中心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09084406号-3

技术支持:江苏捷士达高校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