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防治

鼻咽癌转移“预测基因”找到了

2018年03月13日12:03

    被称为“广东癌”的鼻咽癌,一旦远处转移则凶多吉少死亡率很高。怎么知道患者转移风险高还是低?近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马骏教授团队找到了“预测基因”,将鼻咽癌患者远处转移预测准确率提高至75%,为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了有力依据,对患者来说意味着可以少用猛药、活得更久。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顶级肿瘤学专业期刊《柳叶刀肿瘤学》。

    远处转移是治疗失败主因

    目前,我国每年新发鼻咽癌患者8万多人,其中以华南地区最多。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马骏教授介绍,约70%的鼻咽癌患者在就诊时处于局部区域晚期(肿瘤在脖子以上,无远处转移),而局部区域晚期鼻咽癌患者有20%—30%在治疗后会出现远处转移(肿瘤转移到脖子以下),主要转移至肝脏、肺部以及骨骼等,这成为鼻咽癌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

    在治疗上,准确诊断肿瘤分期是鼻咽癌合理治疗的前提。以往,一位患者被确诊为鼻咽癌后,医生要判断其存活概率、远处转移风险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往往靠临床总结出的经验,其预测远处转移的准确性仅为57%左右。并且,即使是相同分期的患者接受同样的治疗后,常常也会出现不同的结局。

    找到13个“预测基因”

    那么,患者身上是否存在一组基因,当它的表达发生改变时能提示鼻咽癌的转移风险?如果有,它是否可以用于指导临床治疗选择呢?对此,马骏教授团队5年前启动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鼻咽癌分子标志物研究。

    马骏教授团队从数万个基因中初步锁定137个差异表达基因,再筛选出13个远处转移相关的基因构建分子标签,将患者分为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结果显示,高风险组患者5年远处转移率高达37%,低风险组则仅为9%。也就是说,这13个“预测基因”能有效预测鼻咽癌患者远处转移的风险。与传统的预测方法相比,新研究成果将预测准确性由57%提高至75%。

    这一发现对鼻咽癌患者有何意义?首先,其可以区别出远处转移风险高的患者和转移风险低的患者。其次,医生在用药的剂量方面可以更准确的控制,尽量用最少剂量的药物使患者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个体化精准治疗可期

    该研究还发现,利用这组分子标签能区分哪些鼻咽癌患者可以从同期化疗获益。对于低转移风险组的患者,接受同期化疗其5年远处转移率可从16%降低至5%;而对于高风险组患者则无显著改善,提示这部分患者同期化疗尚不足够,可能需要进一步强化治疗,例如诱导化疗、免疫治疗等。

    “也就是说,未来可以对高风险、低风险或无风险转移的患者进行针对性治疗,一方面能够减轻患者的痛苦,另一方面也能节省治疗的经济成本。”马骏教授说。

    作为后续研究,马骏教授团队已经研发出了“鼻咽癌转移风险预测试剂盒”,即一个可同时对13个鼻咽癌远处转移风险相关基因进行检测的技术平台。目前,该试剂盒正在申报国家专利,顺利的话有望在1—2年内上市。今后,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可以很便捷地接受这一检测,将有助于指导临床医生的治疗选择。

摘自大众卫生报(湖南)

关于网站|意见反馈|网上投稿|法律声明

主办:江苏省卫生统计信息中心(江苏省12320管理中心)

版权所有:南京市卫生信息中心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09084406号-3

技术支持:江苏捷士达高校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