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防治

狂犬病死亡率高 接种疫苗很重要

2016年09月28日16:09

    9月28日是第10个“世界狂犬病日”。不久前,北京市接连出现多起“恶狗伤人”事件,再次引起公众对狂犬病的高度关注。狂犬病在各大洲均有分布,每年死于狂犬病的人数超过5.5万人,但死亡病例约95%发生在亚洲和非洲。我国的狂犬病发病人数仅次于印度,居世界第2位。

    “十一”长假即将到来,外出游玩前,应对狂犬病充分了解,同时尤须注意防护。

    伤后防护是关键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研究员张永振介绍,狂犬病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被带有狂犬病病毒的动物(如患狂犬病的犬)咬伤、抓伤,舔舐伤口或黏膜而引起感染。人与人之间是否会传播?有可能,但是非常罕见。

    有统计资料表明,犬是人类感染的最主要来源,约占85%左右。其他家畜(如猫、猪、牛、马等)和野生动物(如蝙蝠、老鼠、浣熊、臭鼬、狼、狐狸等)也可以传播。

    研究显示,被狂犬咬伤后的发病率达30%~60%,潜伏期通常为3~8周,少则10天,长则数月或数年。狂犬病毒会在咬伤部位周围的横纹肌细胞内缓慢增殖,并侵入脊髓和中枢神经系统。一旦发作,病死率近乎100%。

    张永振提醒,一旦被狗、猫等咬伤后,应立即用肥皂水或大量清水对伤口进行彻底清洗,再用75%酒精或2~3%碘伏局部消毒;尽快前往就近医院进一步处理伤口和注射疫苗。开放性伤口应尽可能暴露,而较深的伤口可包扎。如果被没有携带狂犬病病毒的猫狗咬伤,一定不会患狂犬病;皮肤破损且被带有狂犬病病毒宠物舔过,有可能会患狂犬病。因此,建议家养宠物的人群定时为宠物检查病毒。

    目前,我国的狂犬暴露后预防处理依据为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伤口处理步骤,不同的损伤程度有不同的处理方式。

    Ⅰ级暴露:即被动物舔舐过完整的皮肤,可以用简单用清水冲洗即可。

    Ⅱ级暴露: 裸露的皮肤被轻咬,但无出血轻微抓伤或擦伤,首先伤口清洗15分钟以上,并接种狂犬病疫苗 。

    Ⅲ级暴露:单处或多处贯穿性皮肤咬、抓伤(出血)、破损皮肤被舔、开放性伤口或黏膜被污染、头面部Ⅱ级暴露,应当立即清洗伤口,随后接种狂犬病疫苗并注射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

    值得提醒的是,若伤口较深,则需用注射器深入伤口内进行灌注清洗,尽可能祛除所有狗涎,并挤出污血。伤口较大或面部重伤影响面容时,在做完清创消毒后,可以做松散缝合和包扎,如伤口深、创面大,应放置引流条,以利于伤口污染物及分泌物的排除。

    另外,据张永振介绍,WHO推荐的“十日观察法”是狂犬病防治办法之一。即被有疾病症状或与健康猫(狗)行为有异常的动物咬伤后,要尽快去注射狂犬病疫苗;同时观察咬人的猫(狗),如果10天内,它没有因狂犬病发病死亡,就可以终止狂犬病预苗注射,同时可判定被咬人根本没有被传染上狂犬病。这种方法是可以百分之百排除人被传播狂犬病的所有可能性。

    潜伏期症状各异

    狂犬病的潜伏期长短不一,多数在3个月以内。潜伏期的长短与年龄(儿童较短)、伤口部位(头面部咬伤的发病较早)、伤口深浅(伤口深者潜伏期短)、入侵病毒的数量及毒力等因素有关。其他如清创不彻底、外伤、受寒、过度劳累等,均可能使疾病提前发生。张永振介绍,典型临床表现过程可分为以下3期——

    前驱期在兴奋状态出现之前,大多数患者有低热、食欲不振、恶心、头痛、倦怠、周身不适等,酷似“感冒”;继而出现恐惧不安,对声、光、风、痛等较敏感,并有喉咙紧缩感。较有诊断意义的早期症状是伤口及其附近感觉异常,有麻、痒、痛及蚁走感等,此乃病毒繁殖时刺激神经元所致,持续2~4天。

    兴奋期患者逐渐进入高度兴奋状态,突出表现为极度恐怖、恐水、怕风、发作性咽肌痉挛、呼吸困难、排尿排便困难及多汗流涎等。本期持续1~3天。恐水是狂犬病的特殊症状,典型者见水、饮水、听流水声甚至仅提及饮水时,均可引起严重咽喉肌痉挛。怕风也是常见症状之一,微风或其他刺激如光、声、触动等,均可引起咽肌痉挛,严重时可引起全身疼痛性抽搐。

    麻痹期痉挛停止,患者逐渐安静,但出现迟缓性瘫痪,尤以肢体软瘫为多见。眼肌、颜面肌肉及咀嚼肌也可受累,表现为斜视、眼球运动失调、下颌下坠、口不能闭、面部缺少表情等,本期持续6~18小时。

    一般来说,狂犬病的整个病程不超过6天,偶见超过10天。此外,尚有以瘫痪为主要表现的“麻痹型”或“静型”,也称“哑狂犬病”,该型患者无兴奋期及恐水现象,以高热、头痛、呕吐、咬伤处疼痛开始,继而出现肢体软弱、腹胀、共济失调、肌肉瘫痪、大小便失禁等。病程长达10天,最终因呼吸肌麻痹与延髓性麻痹而死亡,比如吸血蝙蝠啮咬所致的狂犬病常属此型。

    疫苗接种很重要

    由于狂犬病是致命性疾病,发病后的死亡率几乎100%,至目前为止,世界上仍未有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所以,凡被狂犬或不清楚是否带毒的动物咬伤后,都应立即注射狂犬疫苗,孕妇也不例外。张永振建议患者在24小时内接种狂犬病疫苗。

    目前,人用狂犬病疫苗有两大类:一是VERO细胞疫苗;二是鸡胚细胞疫苗。抗体持续保护有效时间也有不同:前者大约3年,后者时间更长。绝大部分人在接种狂犬病疫苗后没有任何不良反应,但是,也有极个别人可能会出现注射部位疼痛、发热、皮疹、疲乏、局部红肿、硬结、瘙痒甚至水肿、淋巴结肿大等一种或几种不良反应。

    据了解,新狂犬病疫苗接种程序为“2-1-1”,其各项指标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疫苗接种者提供更简便、经济的接种程序,只需到接种门诊3次,分别在当天接种2剂,第7天和第21天各接种1剂,就能有效预防狂犬病,接种周期缩短了7天,且产生抗体迅速,对就诊时间比较晚、严重咬伤者更加适用。

    值得提醒的是,如果没按流程注射疫苗,就要及时调整接种时间。按照程序正确接种对机体产生抗狂犬病的免疫力非常关键,当某一针次出现延迟一天或者数天注射,其后续针次接种时间按延迟后的原免疫程序间隔时间相应顺延。另外,尽量使用同一品牌狂犬病疫苗完成全程接种。若无法实现,使用不同品牌的合格狂犬病疫苗应当继续按原程序完成全程接种,原则上就诊者不得携带狂犬病疫苗至异地注射。但是,临床观察混用不同品牌的疫苗不会影响其预防作用。

    另外,如果在打完狂犬疫苗后再被狗咬伤,每次都需要规范处理伤口。被咬半年内,不用注射疫苗;半年至1年,加强注射2支狂犬疫苗;1至3年,加强注射3支狂犬疫苗;超过3年,需要重新再注射全程狂犬疫苗。

    建议除了高危人群采取提早预防性接种狂犬疫苗以外,对于普通市民来说,并不建议提早接种。因为疫苗存在时效性,并不是一针终身免疫,有效期的长短根据个体差异会有所不同,一般1年后疫苗有可能失效,需要再打针加强。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醒,预防狂犬病关键在于加强犬类管理,要对宠物犬拴养,防止其接触流浪或散养的犬只而感染狂犬病;同时要及时为宠物犬接种动物狂犬病疫苗。特别要注意的是,不要收养来历不明的流浪猫、流浪狗,如果其已携带狂犬病毒,即使收养后立即接种疫苗也无用。按照规定,动物也需要接种犬用狂犬病疫苗,主人应带宠物到指定的免疫点接种正规疫苗。不同的疫苗接种方法也不同,以“国产犬五联”为例:幼犬从断乳之日起,以3周为一个间隔,连续注射3次;成犬每年连续注射2次,每次间隔2~3周。

摘自上海大众卫生报

 

关于网站|意见反馈|网上投稿|法律声明

主办:江苏省卫生统计信息中心(江苏省12320管理中心)

版权所有:南京市卫生信息中心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09084406号-3

技术支持:江苏捷士达高校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