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防治

全身骨显像:恶性肿瘤骨转移的“侦察兵”

2018年06月11日12:06

    全身骨显像(Whole Body Scan,WBS),又称为骨扫描,其应用的历史已有数十年之久,早在“核医学科”还是“同位素室”、显像仪器还是扫描机的时代,骨扫描已经作为主要的检查项目之一,站上了历史的舞台。时至今日,无论各种影像学技术如何发展,包括功能影像学检查PET/CT的出现,全身骨显像依然在恶性肿瘤骨转移的筛查中占据着不可取代的地位。它的优点在于较X线平片提前3-6个月发现骨骼病灶,一次性注射能做全身骨骼显像等。

    哪类恶性肿瘤病人需要做骨显像检查?

    可疑有骨转移(如固定区域的骨骼疼痛或酸胀不适),尤其适用于乳腺癌、前列腺癌及甲状腺癌等;

    不明原因的ALP增高;

    高度怀疑肺癌,术前排除骨转移;

    明确骨肿瘤累及范围:单骨性或是多骨性;

    评价骨转移治疗后效果;

    为可疑部位提供骨活检定位。

    显像前需要特殊准备吗?

    为保证显像剂可以更好地分布于骨骼,建议注射显像剂后2小时内饮水500-1000mL;

    显像前排空膀胱有助于骨盆部位病灶的观察;

    避免尿液污染衣物从而避免可能引起的假阳性表现;

    取出衣物内的金属物品,如项链、手镯、手表、钥匙、硬币及裤带等;

    显像前一周内不可行钡餐显影或钡剂灌肠,以免相应部位放射性的遮挡。

    显像前注射的是造影剂吗?

    对于核医学检查来说,不同于CT或磁共振,我们的显像剂通常被称为是“示踪剂”,用来反应体内正常组织或病变组织的功能状态。在全身骨显像前,患者接受注射的显像剂是99mTc-MDP,这是一种亲骨性非常强,而且血液清除快速的双膦酸盐。主要通过直接吸附于骨形成重要的无机盐——羟基磷灰石晶体上而显影。

    为什么注射显像剂后不能立刻显像?

    虽然骨骼在注射后30分钟内已基本完成骨显像剂的浓集,然而注射后早期,显像剂随血液大量进入软组织本底,导致骨骼的对比度差,随着软组织本底的逐步清除,骨骼显影更为清晰。所以,全身骨显像通常安排在注射显像剂后2-4小时。

    全身骨显像中怎样的影像学表现支持骨转移?

    骨转移在全身骨显像上的表现呈现多样化,通常较为典型的骨转移征象为多发非对称无规律的放射性浓聚灶,80%以上的骨转移灶位于中轴骨(即脊柱、骨盆、肋骨和胸骨),仅有不到20%的病灶位于四肢骨和颅骨;对于伴有骨质破坏的病灶因局部骨被肿瘤所替代或血供闭塞可表现为放射性缺损区。另有一类特殊征象较为罕见,被称为是“超级影像(superscan)”,多见于前列腺癌、乳腺癌等的广泛骨转移,弥漫均匀地累及全身骨骼,乍一看可能认为是正常图像,然而此类显像中往往肾脏不显影或呈淡影。 

    为什么需要加做断层显像?

    全身骨显像仅包括核医学的图像,对于病灶的定位较为粗略,而且由于正常骨骼部分结构的叠加,有部分病灶难以精确定位。目前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核医学科具备SPECT/CT,可将核医学图像与CT图像相融合,不但有助于提高定位的准确性,而且通过结合CT影像上骨结构改变的特征可使骨转移的诊断可靠性更高。

本文作者为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徐俊彦

摘自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微信公众号

关于网站|意见反馈|网上投稿|法律声明

主办:江苏省卫生统计信息中心(江苏省12320管理中心)

版权所有:南京市卫生信息中心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09084406号-3

技术支持:江苏捷士达高校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