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防治

低血糖也是糖尿病的信号?

2018年01月16日17:01

    有些中青年人会有这样的症状:上一餐正常进食,且多为碳水化合物,甚至还有油炸食物,可快到下一餐的时候却依然特别容易饿,若不按时吃饭就会心慌、手抖或出冷汗,进食后得以缓解,若没有条件进食,也可自行好转。由于饿了吃、吃了又饿,导致大多数患者都大腹便便,体重增加明显。其实,这是典型的功能性低血糖症。需要警惕的是,这种低血糖很可能就是糖尿病“敲门砖”。

    功能性低血糖症多发生于早餐后3-5小时,且吃得越多,越容易发生,而午餐及晚餐后则较少出现。临床表现为心悸、心慌、出汗、面色苍白、饥饿、软弱无力、手足震颤、血压偏高等,发作时血糖正常或低至2.8mmol/L(50mg/dl),但不会更低,能耐受72小时禁食,发作时间约为15-20分钟。这主要是由于进食后胰岛素分泌增高和(或)延迟反应,碳水化合物的吸收速度较快,刺激胰岛素的释放峰值较高。在食物吸收高峰过后,血中仍有过多的胰岛素留存,以致低血糖的发生。

    一旦出现以上症状,患者应及时进行肝、肾功能和血脂检测,最重要的是进行糖耐量试验和胰岛素激发试验。在日常生活中,患者还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放松心情、戒烟戒酒、积极减重,并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

    注意观察低血糖反应发生前的饮食结构,并及时作出调整;

    按时进餐,避免饥饿;

    放慢进食速度,且要细嚼慢咽;

    先进食高纤维食物(占食物总量的1/2),再进食蛋白质食物(占食物总量的1/4),最后进食碳水化合物(占食物总量的1/4);

    避免选择汤水和油炸食物,多选择清蒸、凉拌、水煮等清淡的烹饪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在功能性低血糖症发作时,不宜吃巧克力、糖果等含糖量高的食物或大量进食,这样虽然能迅速缓解低血糖引起的各种不适,但会有进一步刺激胰腺分泌胰岛素,反而加重了病情。

本文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内分泌科郑俊

摘自上海大众卫生报

关于网站|意见反馈|网上投稿|法律声明

主办:江苏省卫生统计信息中心(江苏省12320管理中心)

版权所有:南京市卫生信息中心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09084406号-3

技术支持:江苏捷士达高校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