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防治

拒绝受疟,谨防境外输入

2018年05月01日23:05

    2018年4月26日是第11个“全国疟疾日”,今年的主题是“消除疟疾:谨防境外输入”。

    说起疟疾,大家难免有点陌生,觉得离我们有点遥远。实际上,随着近期旅游小高峰的到来,出境游玩的朋友越来越多,疟疾的风险也有所增加。所以借着“全国疟疾日”的机会,不妨来学习一下疟疾的相关知识。

    疟疾发作的症状

    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传染病,我国民间又叫“冷热病”或“打摆子”。疟疾发病后首先出现发冷、发抖症状(医学上称寒颤),大约持续几分钟到1小时;然后开始发高烧,体温可达40℃,持续约3~4小时;最后全身出大汗,体温恢复正常。周期性反复出现“寒颤、高热、出汗”是疟疾发病的典型特征。

    疟疾狂魔哪里来?

    主要是境外输入。

    《2017年世界疟疾报告》显示:在全球疟疾控制工作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功之后,进展停滞了。据估计,2016年全球疟疾病例数比2015年多500万。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数据显示:自2012年以来,全市疟疾病例均为境外输入,其中约80%来自非洲,其余约20%来自东南亚疟疾流行区。

    浦东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数据显示:近5年来,全区疟疾病例约98%来自非洲,2%来自东南亚。

    疟疾嚣张,蚊虫是最大帮凶

    疟疾是一种可防可治的寄生虫病,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传播疟疾的蚊种为按蚊,蚊子在叮咬了疟疾病人和带疟原虫的人后,再叮咬健康人,在这个过程中,疟原虫就从病人身上传播给了其他健康人。除蚊子叮咬传播外,少数还可以经母婴传播或血液传播。

    所以要预防疟疾,最有效的办法是防止蚊虫叮咬。安装纱门纱窗,睡前可在卧室喷洒杀虫剂、点蚊香或用蚊帐防蚊。户外作业可穿长袖长裤,皮肤暴露部位涂蚊虫驱避剂防蚊。早、晚是蚊子活动高峰,尽量避免前往野外活动。

    拒绝受“疟”,先拒绝境外输入

    境外输入是目前我国疟疾的主要来源,所以我们出国旅游或工作,一定要做好以下预防措施:查询目的地疟疾流行状况;准备好常用的防蚊灭蚊药物和设施;如前往疟疾高流行国家,口服预防疟疾的药物;企业派驻非洲、东南亚等地的随队医生应当具备疟疾诊治能力,并储备足量疟疾治疗药物;回国后1个月内,出现发热、发冷、多汗等症状,应及时前往医院发热门诊就诊,并主动告知旅行史;诊断疟疾后,应接照医嘱全程、足量服药,避免出现复发和耐药。

    “2020年全国消除疟疾”是我国的承诺,现在就让我们先实现一个小目标,消除疟疾:谨防境外输入。

摘自浦东疾控微信公众号

 

关于网站|意见反馈|网上投稿|法律声明

主办:江苏省卫生统计信息中心(江苏省12320管理中心)

版权所有:南京市卫生信息中心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09084406号-3

技术支持:江苏捷士达高校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