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防治
化解无处不在的焦虑
2018年02月02日17:02世界卫生组织调查,当经济发展水平超过7%时,心身疾病的发病率就会呈几何倍数上升。其中,“焦虑”一词并不陌生。我们会发现:人们走路的脚步越来越快,做任何事都图一个“快”字。这个字里包含了无限的焦虑情绪。那么,焦虑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情绪体验?我们如何避免转角遇见它?
焦虑无处不在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精神卫生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理医学科陈华副主任医师表示,焦虑是一种每人每天都能体会到的,指一种对尚未发生的事情怀有一种忐忑不安,且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同时具有生理反应。
焦虑有积极一面,即“有时间紧迫感”、“能快速完成任务”。有焦虑个性特质的人做事往往特别认真负责,是个“靠谱的人”。但凡事需要遵循一个“度”,如果过度焦虑就会影响到个人健康。
焦虑很有可能蛰伏在一次因为不适而前往体检的背后,也可能藏在每天晚上辅导孩子功课的家长身上。当焦虑来临时,人们的害怕、内心紧张、焦躁不安、烦躁、失眠、注意力集中困难就会出现,且警觉反应增强、敏感性增高。
陈华介绍:“当面临危险或威胁时,人们经常表现恐惧和紧张,这是可以理解的。它可能由某些原因引起,比如接受陌生的新任务、即将参加考试、重要约会、手术、失业、人际交往失败等等。”一般来说,正常的焦虑往往是持续短时间的,事情过后,就不见其踪;而持续时间比较长的中重度焦虑时,常会无法集中注意力,生理上相继出现肌肉紧张、震颤和抖动、出汗、心慌 胸闷不适、呼吸急促、口干、吞咽困难、腹泻、便秘、性欲减退、头晕、疲乏等症状。这时,建议他们前往医院的心理医学科就诊。
焦虑过“度”伤健康
“在急诊中,我们常见到很多由于急性焦虑发作的年轻人。这是焦虑的一种特殊形式——惊恐发作。”陈华介绍,惊恐发作时,人们会感到心慌、心跳快、胸痛、出汗、心惊或一阵阵发热,一些人会头晕、昏厥、感觉异常、哆嗦或抖动。此外,人体胃肠道也会被焦虑波及,继而出现恶心、腹部不适、腹泻等症状。虽然惊恐发作持续时间最多半小时,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往往害怕失控,甚至有强烈的濒死体验。惊恐发作过后,人会有种类似虚脱的感觉,虽然没有紧张的症状,但有疲劳感。由此看来,病态的焦虑让人难以面对各种社交场合,甚至失去朋友、丧失工作升迁机会,更有甚者会严重影响社会功能、家庭关系,并影响个人发展。
认知治疗+行为矫正可治疗焦虑
如何改善焦虑?如何真正地做到“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陈华表示,首先要改变自我认知观点。
陈华表示,在千年以前,道家就告诉我们“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少私寡欲,知足知止;知和处下,以柔胜刚;清静无为,顺其自然。”这也正是对焦虑的认知治疗原则。
焦虑也有积极的一方面,“有焦虑特质的人无论做事做人都臻于完美,在工作中是一个非常好的员工。”对于那些力求完美的人,该如何来评价呢?那么如何评价一个人的“成功”和“完美”?电影《无问西东》中给出了答案。“成功”并非功名利禄,任何时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是从心灵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是要我们做一个真实的人。
此外,缓解焦虑情绪还有一些方法。如:学会寻求帮助,把自己的感受说给别人听,保证充分睡眠和锻炼,合理安排饮食,学习一些放松的技巧。放松训练可以产生与焦虑反应相反的生理效果,有许多方法可以产生深度的肌肉放松,如瑜伽、禅、气功、沉思等技术。只要我们懂得放松的方法,就能够与它和平相处。陈华表示,当转角遇到焦虑时,不妨遵循SWAP的原则,S(stop停下来)、W(wait 等一下)、A(absorb注意力转移到周围环境)、P(proceed 感到比较舒服后再“慢慢向前继续前进”),这样的认知治疗合并行为矫正是对抗焦虑的利刃。
(本文受访专家为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精神卫生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理医学科 陈华副主任医师)
摘自上海大众卫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