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防治
肺结核与人类抗痨史
2015年05月24日11:051650年,法国学者解剖死于所谓“消耗病”或“痨病”者的尸体后,发现其肺脏及其他器官有颗粒状的病变,根据其形态特征称之为“结核”。从此,结核的名称被使用并延用至今。
1882年3月,德国著名微生物学家罗伯特·科霍宣布发现了结核杆菌,并将其分为人型、牛型、鸟型和鼠型4种类型。其中人型菌是人类结核病的主要病原体。
在民间肺结核又称“痨病”。中国传统医学最早在商、周就有对痨病的记载。此后,数代医家不断采用补虚、补元等方法进行治疗,并且逐步认识到,肺痨缘起于肺虫,具有传染性,要杀虫以绝其根,预防传播等。
结核病有记载的历史,可追溯到6000年前的意大利和埃及。我国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2100年前的女尸肺上部及左肺门发现有结核钙化灶,说明生前是一个肺结核病患者。这是我国可查证最早的肺结核患者。
在19至20世纪的作品里,巧妙地安插一个“痨病秧子”进去是种时尚。那时的痨病患者要么是高雅、纤细、感性丰富的艺术家,要么是悠闲逸适的贵族,痨病被滑稽地奉为让俗人心生倾慕的富贵病。其实,从医学角度讲,艺术家和贵族都是当时社会造就的特殊群体,他们生活混乱无序,热衷于交际、应酬,不能劳逸结合,身体抵抗力低,这是结核病偏爱他们的主要原因所在。除却病态美,肺结核毕竟是千年之痛,而且还是白色瘟疫。20世纪前叶,肖邦、契诃夫、雪莱、梭罗、席勒、费雯丽和鲁迅都因缺少有效治疗方法而死于肺结核。
在有效抗结核药被发明之前,结核病的主要治疗手段就是去暖和的地带,仰仗大自然清净的空气和充沛的阳光,再加上安静的休息和丰富的营养,来提高人体自身的抵抗力。20世纪30年代,结核病的治疗也只是疗养等间接疗法,疗效不足25%,死亡率很高。20世纪40年代采用人工气胸、人工气腹、胸廓改形术等萎陷疗法,疗效提高到40%。
自1944年链霉素问世以来,1949年对氨柳酸、1952年异烟肼、1965年利福平相继问世,开辟了结核病化疗的新纪元,疗效提高到90%。20世纪90年代后,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推广直接面视下的督导化疗,使得结核病患者在6至8个月的治疗期间接受规范的治疗管理,进一步提高了结核病的治愈率。
摘自上海大众卫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