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防治
降低老年人的“孤独指数”
2016年01月11日17:01近日有国外媒体称,中国拥有人类历史上老龄化速度最快的人口,但是老年人所能得到的支持却少之又少。
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人价值感会缺失。不少老年人认为自己是家庭的累赘、子女的负担,因此他们也背负着沉重的心理压力。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咨询科副主任医师王振指出,老年人由于经济收入减少、社会地位下降,往往容易被失落、自卑、怀旧的心理所干扰,产生无价值感、不安全感等。还有一些老年人因生活作息不规律、人际关系不和谐等诱发多种老年性精神障碍,例如神经衰弱、焦虑症、抑郁症等。与此同时,他们却非常渴望得到精神上的满足,降低孤独感。不少子女的工作压力较大,平日疏于关心老年人,试图通过物质代替陪伴,这样做并不可取。王振建议,子女应有意识地加强对老年人的关心与沟通,帮助他们提高生活质量,提升幸福指数,降低孤独指数。
除了子女们需要付出努力外,老年人自身也应该培养独立乐观的精神,与外部环境始终保持接触。一方面,可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另一方面,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同时,也要注意保持个性的完整与和谐,将自己有能力、有兴趣、有性格的方面融合统一,通过不断学习,锻炼记忆力和思维能力,就会体验到更多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当老年人出现心理障碍时,应学会适度地表达与控制自己的情绪。面对“负能量”应及时释放或宣泄,但如果过度发泄,则会影响自己的生活并加剧人际矛盾。
王振认为,老年人首先要学会自我宽慰。因为衰老是生命发展的必然,体力和智力方面的退化是不容回避的事实,切莫因此而产生自卑、自弃的心理。同时,还要尽量保持平和的心境,不勉强自己做一些力不从心的事情,遇事要三思而后行,切莫心烦气躁,和自己过不去。其次,老年人想要消除孤独的情绪,就应该积极寻找精神寄托。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选择一两项感兴趣的活动,充实自己的生活, 诸如读书、园艺、绘画、音乐、书法、旅游以及一些社会公益性活动等都可以。
此外,老人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应该积极更新、学习一些自我保健知识,当身体出现不适症状时,不至于慌乱,及时进行自我克制和自我纠正。
摘自上海大众卫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