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防治
防控慢性病从高血压管理开始
2018年06月11日11:06目前,我国心血管病的形势非常严峻。全国有约2.7亿高血压患者,其中至少有3 000万人已患有心肌梗死,脑卒中、心房颤动、心力衰竭等与高血压相关的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寿命。这一事实警醒世人:高血压作为心血管病的第一危险因素,再怎么重视都不为过。
5月17日是世界高血压日,“知晓您的血压”已连续第三年成为该宣传日的主题,其目的就是为了提升人们对高血压的知晓率。
不自知的高血压最危险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侯晓峰副主任医师介绍,我国高血压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且有年轻化的趋势。然而,我国民众对高血压的知晓率却仅为26.1%。不自知的高血压才是最危险的。
血压越高,大脑、心脏及肾脏等靶器官受损害的风险也就越大。若血压长期处于高位,会导致身体的多个靶器官受累,对健康造成不可逆的损伤,最终可致视网膜出血、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等严重的致命性疾病。因此,提高对高血压的知晓率和重视程度非常关键。
高血压是指以体循环动脉血压(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增高为主要特征的心血管病综合征。侯晓峰指出:“不同人群的降压目标值不尽相同。一般患者的降压目标为140/90mmHg以下;合并糖尿病、已发生心脑血管病、慢性肾脏疾病或蛋白尿等患者的降压目标为130/80mmHg;老年患者可适当将降压目标放宽至150/90mmHg。”
“许多患者在得知自己患有高血压病后会主动到医院来配降压药,但对医生要求的检查项目却不为所动。”侯晓峰坦言,“其实检查的目的主要有二:首先是了解高血压对靶器官的损害程度,以便后续用药治疗;其次,对于继发性高血压患者而言,若能查出病因并有效治疗,继发性高血压可被治愈或明显缓解。因此,对于医生所要求的筛查项目,患者切勿忽视。”
监测高血压有讲究
目前,监测血压的方式主要有诊室血压、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和家庭自测血压。“需要注意的是,这3种方法的血压监测标准有些许差别。诊室血压的监测标准为140/90mmHg;24小时动态血压的平均监测标准为120/80mmHg;家庭血压的监测标准为130/85mmHg。”侯晓峰提醒,“如今有许多市民家中都会常备电子血压计,可其测得的血压值时常会飘忽不定。建议每次测量4~5遍血压,每遍中间间隔1~2分钟(松开气囊),最终取最接近的两个血压值的平均值即可。”
“血压监测还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每天7:00-8:00和16:00-17:00是两个最佳的监测时段;其次,监测前至少应安静休息5分钟,且应在服用降压药前进行测量;测量时,应保持上臂与心脏同水平。”侯晓峰指出,“确诊为高血压的患者应每天监测高血压;有高血压家族史的患者每月应监测2~3次;普通人群则可在每年体检时监测1次。”
防控高血压关键在坚持
侯晓峰指出,高血压往往起病隐匿,一般常见症状有头晕、头痛、颈项发紧、疲劳、心慌等。如果发现以上症状,应前往医院就医。
《上海市社区健康管理工作规范——慢性病综合防治(2017年版)》指出,收缩压介于130~139mmHg之间或舒张压介于85~90mmHg之间;超重或肥胖(BMI≥24kg/m2);高血压家族史(一级亲属);年龄≥55岁;长期过量饮酒史(每次饮白酒量≥100ml,且每周饮酒≥4次);长期高盐膳食都是高血压的高危因素。侯晓峰指出:“有以上情况的人群要特别注重预防高血压。首先要改变不良的饮食结构,增加新鲜蔬果和高纤维食物的摄入,减少糖、油和盐的摄入量,并戒烟限酒;第二,要作息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第三,要严格控制体重;第四,可循序渐进地开展运动,老年人应以自身健康状况为基础进行适量的运动,运动量以略微出汗为宜。”
“通过长期、持续服药,在2-4周内实现血压早达标非常关键,可保持血管壁弹性,预防脑卒中、心肌梗死等危险事件的发生。”侯晓峰指出:“有部分患者即使遵医嘱服药,血压依旧控制得不好。另外,还有些患者会出现血压昼夜节律消失、反勺型血压等情况。因此,高血压患者要定期复诊,以便医生了解具体病情,及时对药物、剂量、服药时间进行调整,以有效控制血压。”
侯晓峰表示,高血压的防治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希望通过动员病人及家属、医务人员、社区、单位等社会各界来重视这项工作,以减轻高血压对个人、家庭及社会造成的精神和经济负担。
本文受访专家为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侯晓峰副主任医师
摘自上海大众卫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