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防治

慢阻肺早期药物干预效果好

2017年10月15日16:10

    近日,全球首个药物干预早期慢阻肺(COPD)研究显示,患病早期及早药物干预,能有效提高肺功能、改善生活质量和减少急性加重,延缓慢阻肺的进展。

    该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钟南山教授介绍说,这一研究成果将改变医疗界和患者对慢阻肺早期无症状不需治疗的观念。“希望今后防治慢阻肺就像防治高血压、糖尿病一样,把肺功能检查作为深入基层的日常检查项目,实现早期干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新研究由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牵头、国内多家医院参与完成,其结果文章在国际顶级学术刊物《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

    40岁以上 慢阻肺患病率达8.2%

    在中国,慢阻肺已成为最致命三大健康杀手之一。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我国40岁以上人群的慢阻肺的患病率达8.2%,即目前我国约有4000万慢阻肺患者。

    钟南山介绍,过去国际医学界曾认为,慢阻肺在没有症状或轻微症状的早期,不用筛查和治疗。然而,此次研究团队经过前期的研究发现,超过70%的慢阻肺患者属于早期患者,他们没有症状或只有轻微的症状,直到出现上楼梯气促、呼吸困难等明显症状时才去看医生,但此时已是慢阻肺中晚期患者,肺功能降低了50%以上,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

    同时,由于慢阻肺患者的早期肺功能下降更为迅速,因此,钟南山院士和该文章的通讯作者、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冉丕鑫教授领衔的团队近年来一直呼吁应该开展慢阻肺早期干预的研究。

    用药患者

    肺功能下降速度减缓

    新研究具体是指全球首个大型噻托溴铵治疗早期慢阻肺临床研究,是针对早期没有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的慢阻肺患者进行用药干预的研究。

    研究选择目前慢阻肺治疗的主流治疗药物长效支气管舒张剂——噻托溴铵作为研究的药物,安慰剂作为对照组。噻托溴铵是现在国内外治疗指南均推荐作为慢阻肺稳定期的核心治疗药物,在临床上已得到了广泛应用。

    新研究于2011年10月启动,2015年9月结束,共入组841名慢阻肺1级和慢阻肺2级患者,患者服药2年。结果显示,治疗2年期间,用药组患者的肺功能下降率为29毫升/年,安慰剂组为51毫升/年,差异达到22毫升/年。研究数据说明,早期治疗干预对于延缓肺功能的减退、延缓轻度患者发展到中重度慢阻肺的病程是有效的。

    另外,药物还降低了急性加重的发作频率,且用药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在研究期间显著优于安慰剂组。

    早期干预可带来显著获益 

    该研究结果对于早期慢阻肺的诊治具有重要的意义,证明了症状相对较少的早期慢阻肺患者,使用长效支气管舒张剂——噻托溴铵,能带来显著的临床获益。

    钟南山院士、冉丕鑫教授等研究者们呼吁,我们要重塑慢阻肺的诊治观念,重视高危人群筛查,做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钟南山还表示,在慢阻肺的诊断当中,肺功能检查目前是诊断慢阻肺的金标准。在早期诊断中,需要加大普及肺功能检查的力度。他提倡,“像量血压一样在基层开展肺功能的检查。”冉丕鑫则提醒,对于高危人群,如长期抽烟、接触生物燃料、重度空气污染地区的人群,有些轻微症状比如慢性咽炎时,应该主动去做检查。

摘自大众卫生报(湖南)

 

 

 

关于网站|意见反馈|网上投稿|法律声明

主办:江苏省卫生统计信息中心(江苏省12320管理中心)

版权所有:南京市卫生信息中心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09084406号-3

技术支持:江苏捷士达高校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